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作者:吴景模 人气:
次 时间:2004年11月16日 星级:
我在执教科学探究课《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安排了8个不同的实验分8个小组合作来探究声音传播。其中有一组做实验是钟罩实验,就是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空气抽出后,观察声音的音量变化,探究声音传播是否需要物质,或者说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学生动手实验后,我是按照小组编号的顺序来请学生交流讨论的,这个组是第一小组,第一个发言。学生代表说:“我们做的是钟罩实验,先把钟罩和底盘用凡士林密封好,将出气阀门打开,接上抽气管,接上电源,合上开关,钟罩内的电铃响,当给抽气机通电后,电铃声就越来越小,听不到了。当停止抽气,拔去抽气管时,随着空气咝咝地进入,电铃又越来越响,到后来和开始的声音一样的了。我们的结论是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我又问:“那么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又恰好证明了什么能够传播?”学生略作思考说:“空气”。“说说你们的依据”,“空气多时声音大,空气少时声音小,没有空气时听不到声音”。“你们是从哪里发现钟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呢?”“抽气机每一次都要抽出一些空气,抽得时间越长,就抽得空气越多,钟罩内的空气就越少”。“于是你们认为最后抽成了真空,是吗?”“是”学生的回答很干脆。我听后点了点头,也确实觉得他们小组探究的很好,也说了一句“很好”,其他学生见我点头又说好,没有异议。
此时,我也觉得学生探究到这一步已经很可以了,但转念一想如果就这样过去,学生不就失去了一次感受科学推理方法体验的机会,又如何感受到科学的真和美,岂不损失重大?于是,我补上一句“我告诉你们一个不好的消息,由于某种原因,这台抽气机无法将钟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也就是说无法抽成真空,你们的结论还成立吗?”经我这一问,学生都感到意外,发言的学生也瞪大眼睛看着我,然后摇摇头说:“不能成立”。学生都困惑地看着我。我又很婉惜地说:“那岂不白忙活了?”学生们静静地看我,显然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我见时机已到,便说:“真的白做了吗?”听了我这一说,学生们似乎感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是不明白,又惊奇地看着我。我又说:“实验做到后来时,真的一点声音也听不到吗?”“真的听不到”。“抽气机的声音大不大?”“大!”“它的声音大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可能铃声太弱时被抽气机声音掩盖了。”“思考得不错。但是你们还不能证明结论成立,因为你没有得到真空,又怎么能得到真空中的结论呢?”
刚刚亮起来的希望之光又暗了下来,学生们开始轻声交谈,渴求下文,我又说:“你们想想,抽气时铃声越来越小,那么我们的实验离这一步还差多远?如果我们的设备很好,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越来越抽成真空,越来越听不到铃声”。 “拉着说下去”,“最后得到真空,听不到铃声”。“说明了什么?”“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欣慰,向全班问道:“大家认为他刚才的说法合理吗?”“合理!”“可信吗?”“可信!”学生显得很兴奋。我却又来一问:“他们的结论是实验做出来的吗?”“不是。”“那为什么又是可信的呢?”“是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出来的”。“分析出来的,很好,确切地说是推理出来的,推理也要有根据,这个结论的根据是什么?”“根据是钟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铃声越来越小”。 “你刚说的根据又是从哪里来的?”“是实验得来的”。“很好,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得出这个结论的经过?”“先实验然后推理”,“很好,现在我告诉大家,这是研究物理的一种重要方法,牛顿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了运动定律,它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得出实验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简单地说就是实验加推理。你们明白了吗?”“明白了。”“那么前面的实验白忙活?”“没有。”“为什么?”“因为既要实验也要推理。”“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实验在前,推理在后。”“很好,你们小组表现很出色。”
教学一得:这一活动片段,是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运用和发现的过程,它既是问题探究的需要,也是探究后对过程反思升华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方法,也在方法的运用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过程体验,感受到科学的真、物理的美。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实验才可能有这个过程。有了这个实验,还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帮助、促进学生不断地体验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体验奋斗、自我发展的过程。
- 上一份资料: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我的一次“摩擦”
- 下一份资料:新课标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此时,我也觉得学生探究到这一步已经很可以了,但转念一想如果就这样过去,学生不就失去了一次感受科学推理方法体验的机会,又如何感受到科学的真和美,岂不损失重大?于是,我补上一句“我告诉你们一个不好的消息,由于某种原因,这台抽气机无法将钟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也就是说无法抽成真空,你们的结论还成立吗?”经我这一问,学生都感到意外,发言的学生也瞪大眼睛看着我,然后摇摇头说:“不能成立”。学生都困惑地看着我。我又很婉惜地说:“那岂不白忙活了?”学生们静静地看我,显然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我见时机已到,便说:“真的白做了吗?”听了我这一说,学生们似乎感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是不明白,又惊奇地看着我。我又说:“实验做到后来时,真的一点声音也听不到吗?”“真的听不到”。“抽气机的声音大不大?”“大!”“它的声音大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可能铃声太弱时被抽气机声音掩盖了。”“思考得不错。但是你们还不能证明结论成立,因为你没有得到真空,又怎么能得到真空中的结论呢?”
刚刚亮起来的希望之光又暗了下来,学生们开始轻声交谈,渴求下文,我又说:“你们想想,抽气时铃声越来越小,那么我们的实验离这一步还差多远?如果我们的设备很好,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越来越抽成真空,越来越听不到铃声”。 “拉着说下去”,“最后得到真空,听不到铃声”。“说明了什么?”“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欣慰,向全班问道:“大家认为他刚才的说法合理吗?”“合理!”“可信吗?”“可信!”学生显得很兴奋。我却又来一问:“他们的结论是实验做出来的吗?”“不是。”“那为什么又是可信的呢?”“是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出来的”。“分析出来的,很好,确切地说是推理出来的,推理也要有根据,这个结论的根据是什么?”“根据是钟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铃声越来越小”。 “你刚说的根据又是从哪里来的?”“是实验得来的”。“很好,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得出这个结论的经过?”“先实验然后推理”,“很好,现在我告诉大家,这是研究物理的一种重要方法,牛顿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了运动定律,它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得出实验不能直接得出的结论。简单地说就是实验加推理。你们明白了吗?”“明白了。”“那么前面的实验白忙活?”“没有。”“为什么?”“因为既要实验也要推理。”“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实验在前,推理在后。”“很好,你们小组表现很出色。”
教学一得:这一活动片段,是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运用和发现的过程,它既是问题探究的需要,也是探究后对过程反思升华的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方法,也在方法的运用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过程体验,感受到科学的真、物理的美。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实验才可能有这个过程。有了这个实验,还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帮助、促进学生不断地体验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体验奋斗、自我发展的过程。
- 上一份资料:我的新课程教学故事——我的一次“摩擦”
- 下一份资料:新课标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