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
作者:任慧 人气:
次 时间:2006年09月30日 星级: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十中 孟庆明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出现了大量的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题目,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要解决这类问题,能否将实际问题与头脑中已有物理模型建立联系,将实际问题转换为物理问题是关键,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与物理问题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文从物理模型的概念、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两方面作以下阐述。
一、什么是物理模型
自然界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人们要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有众多的因素,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物理学上常常采用“简化”或“理想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到一种能反映原物质本质特性的理想的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此即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是物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考试中熟练地运用模型法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在平时学习中是否在头脑中建立准确、清晰的物理模型,是否有足够的物理模型积累。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达知识的。下面就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准确的物理模型、夯实基础知识,谈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1.注重实物、图片、活动挂图等的展示
人们对事务的认识过程,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对事务的认识是从表象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地将实物、图片等展示给学生,以形成表象基础。
2.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实验首先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奠定了表象基础,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个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形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
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那么在主体和认识客体间就缺少必要的中介物。例如:在讲电和磁的关系时,只有做好实验,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有作用等物理现象,形成清晰的物理模型。
学生头脑中有时积累了一些感性材料、生活经验,但有些经验是模糊的、动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动演示,突出主要部分,使模糊的得以鲜明,对错误的加以改正。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些模糊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做好斜面小车实验,分析实验,推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基础上更好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正确模型。
3.用虚拟法建立物理模型
有些模型在实际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往往形象地引入一虚拟的物质结构或过程。例如,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我们引入了光线;为了便于描述磁场的方向,我们引入了磁感线。
4.用类比法建立物理模型
有些物理现象、规律,我们无法直接展示给学生,这时如果我们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模型作类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合理的物理模型。
例如:对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其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但有时引力大于斥力,有时引力等于斥力,有时引力小于斥力。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知识,可引入这样一物理模型作类比:一弹簧一端各有一个小球,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相当于分子处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等于斥力;当弹簧被拉长时,相当于分子距离大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被压缩时,相当于分子距离小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再如,电压和电流的概念学生是很陌生的,也无法通过实验来展示研究,但水压和水流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合理的类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电压、电流的物理模型。
5.及时练习,准确把握物理模型
要对事物形成理性的认识,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物理模型,但往往有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地举例、练习、矫正,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物理模型。例如: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但如果只是泛泛地谈这一定义,并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在讲了直的杠杆后,可向学生列举弯曲杠杆,将放在地面上的油桶抬起,将圆柱体滚上台阶等实例,通过这些实例的练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管形状如何,只要是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可以看作杠杆,从而准确把握了杠杆这一物理模型的本质特征,为以后解题奠定了基础。
6.注重物理模型的整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物理模型进行分类,比较,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电学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总结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压分配、电功率分配等特点,总结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流分配、电功率分配等特点,并比较串、并联电路特点的异同点。再如,在光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当物点S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如图所示。
⑴若镜面不动,物点S向镜面移动1m,则镜中像向镜面移动_____m;
⑵若物点S不动,镜面向物点S移动1m,则镜中像将移动_____m。
如图所示,光线由镜面发生反射。
⑴若镜面不动,当入射光线转动α角时反射光线将转动___角;
⑵若入射光线不动,当镜面转动α角时反射光线转动_____角。
当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时:
⑴若凸透镜不动,当物体向左移动时,屏上的像向______移动;
⑵若物体不动,当凸透镜向左移动时,屏上的像向______移动。
通过对各个物理模型的比较、总结,可以使头脑中的各个物理模型更加清晰,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模型体系,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总结物理现象、规律中的异同的能力,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练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 上一份资料:苏科版物理新课程的实践心得
- 下一份资料: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提出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十中 孟庆明
|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出现了大量的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题目,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要解决这类问题,能否将实际问题与头脑中已有物理模型建立联系,将实际问题转换为物理问题是关键,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与物理问题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文从物理模型的概念、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两方面作以下阐述。 一、什么是物理模型 自然界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人们要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有众多的因素,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物理学上常常采用“简化”或“理想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得到一种能反映原物质本质特性的理想的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此即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是物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考试中熟练地运用模型法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在平时学习中是否在头脑中建立准确、清晰的物理模型,是否有足够的物理模型积累。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达知识的。下面就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准确的物理模型、夯实基础知识,谈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1.注重实物、图片、活动挂图等的展示 人们对事务的认识过程,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对事务的认识是从表象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地将实物、图片等展示给学生,以形成表象基础。 2.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根本方法。实验是连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实验首先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奠定了表象基础,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个具体形象的物理模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形成具有思维特征的物理模型。 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那么在主体和认识客体间就缺少必要的中介物。例如:在讲电和磁的关系时,只有做好实验,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有作用等物理现象,形成清晰的物理模型。 学生头脑中有时积累了一些感性材料、生活经验,但有些经验是模糊的、动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动演示,突出主要部分,使模糊的得以鲜明,对错误的加以改正。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些模糊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做好斜面小车实验,分析实验,推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基础上更好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正确模型。 3.用虚拟法建立物理模型 有些模型在实际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往往形象地引入一虚拟的物质结构或过程。例如,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我们引入了光线;为了便于描述磁场的方向,我们引入了磁感线。 4.用类比法建立物理模型 有些物理现象、规律,我们无法直接展示给学生,这时如果我们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模型作类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合理的物理模型。 例如:对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其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但有时引力大于斥力,有时引力等于斥力,有时引力小于斥力。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知识,可引入这样一物理模型作类比:一弹簧一端各有一个小球,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相当于分子处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等于斥力;当弹簧被拉长时,相当于分子距离大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被压缩时,相当于分子距离小于平衡位置距离,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再如,电压和电流的概念学生是很陌生的,也无法通过实验来展示研究,但水压和水流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合理的类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电压、电流的物理模型。 5.及时练习,准确把握物理模型 要对事物形成理性的认识,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物理模型,但往往有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地举例、练习、矫正,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物理模型。例如: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但如果只是泛泛地谈这一定义,并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在讲了直的杠杆后,可向学生列举弯曲杠杆,将放在地面上的油桶抬起,将圆柱体滚上台阶等实例,通过这些实例的练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管形状如何,只要是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可以看作杠杆,从而准确把握了杠杆这一物理模型的本质特征,为以后解题奠定了基础。 6.注重物理模型的整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物理模型进行分类,比较,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电学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总结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压分配、电功率分配等特点,总结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流分配、电功率分配等特点,并比较串、并联电路特点的异同点。再如,在光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当物点S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如图所示。 ⑴若镜面不动,物点S向镜面移动1m,则镜中像向镜面移动_____m; ⑵若物点S不动,镜面向物点S移动1m,则镜中像将移动_____m。 如图所示,光线由镜面发生反射。 ⑴若镜面不动,当入射光线转动α角时反射光线将转动___角; ⑵若入射光线不动,当镜面转动α角时反射光线转动_____角。 当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时: ⑴若凸透镜不动,当物体向左移动时,屏上的像向______移动; ⑵若物体不动,当凸透镜向左移动时,屏上的像向______移动。 通过对各个物理模型的比较、总结,可以使头脑中的各个物理模型更加清晰,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模型体系,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总结物理现象、规律中的异同的能力,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练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
- 上一份资料:苏科版物理新课程的实践心得
- 下一份资料: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提出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