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 内容详情

2005年新课程中考物理复习策略与方法

作者:高敏  人气: 次  时间:2005年01月31日  星级:

2005年的中考是新课标实施的第三年,也是新课程改革开展已来经历的第一次中考,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对于改革的效果、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也已到了关键时刻。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只有在中考中全面体现课改的精神,全面体现学生的良好发展,才能真正达到课改的目标。今年我市的物理中考命题,是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使用下进行的,与历年中考命题必然会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我校物理组老师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结合本组的实际,共同研究,认为在今年的总复习过程中应该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有效复习,要在抓好“双基”的同时,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我校物理教研组所讨论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2005年新课程中考物理复习的实施策略
  (一) 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复习-----改革不忘继承
改革总是在继承中发展的,新课程也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在研究国内外几十年来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教材也是这样,可以说,没有过去几十年的教材发展与进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实验教科书。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课程目标,并做出了可操作的规定。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我们坚决不能够放松。表面上看,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面貌一新,实质上,它在大多数问题的处理中继承了人教版教材的传统,特别是细化到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更能够看出,都是从身边的现象开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新旧教材也是大致相同。所以,在复习中我们仍然要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复习,只有了解了基本概念、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真正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解决一些物理问题,而所有的重点和难点都不会离开课本。例如运动的描述(旧教材题为“机械运动”),开始时的几个照片新教材为微观粒子的运动轨迹、彗星、升空的火箭,旧教材为人造卫星、银河系、运动员、火车。不论用什么照片,目的无非是说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随后引入运动的相对与静止等内容,两书也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旧教材多为作者的陈述,课堂上表现为教师的讲述,而新教材里学生的活动和思考的余地比较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与思考来进行学习。旧的教材中对物理规律的描述是从一般到特殊,而新教材则是从特殊到一般。但是,在知识点的处理上也还是较为接近的,再如对重力、压强、欧姆定律等的教学,处理的方法基本是相同的。如果逐章逐节分析新旧两套教材,可以看出,多数内容都继承多于发展。
   基本概念和规律是整个初中物理的核心内容,只有了解了基本概念,掌握好基本规律,才能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而对概念的复习不能死记硬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着重去理解。要真正掌握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应该从它的引入背景、定义、重点字词、适用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全面得了解,否则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片面的知识,就更谈不上去应用了。例如我们在复习速度概念时,课本中先用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快慢的俩种方法,不难看出这两种常用的比较方法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规定了一个相同的物理量(即时间或距离),再比较另一个物理量的大小,然后,课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下落的纸片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我们又怎样来比较呢?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引入了速度这个概念。这就是引入这一概念的背景,当我们了解这一过程后,就很自然的知道了,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快慢的物理量,它一定和时间与路程都有关系,那么,在理解速度概念时,我们也只要抓住“单位时间”、“路程”这两个重点的词就很容易记住了。
其实我们如果留意一下,初中物理的课本中,几乎所有的重要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一个矛盾的解决和一种方法的应用。如密度(鉴别物质)、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功率(做功的快慢)、比热容(热量与物质的关系)、电阻(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等。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对这些概念引入过程的考查比定义本身的考查更多,要求也更高。另外,在记住和理解了物理概念后,我们也要对每一个概念所用单位的读法、写法、符号、物理含义、大小换算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一些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还要进行整理和比较。例如,实像和虚像,压力和重力,压力和压强,功和功率,电子和电荷,中性和中和,磁场和磁极等。
初中物理中出现的物理规律都是一些最重要,最基本,最常用的规律,在复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不能只限于记住规律的内容和公式,而应该从规律产生的物理情景和过程,表达的内容,计算公式,适用范围和注意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理解。否则在应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例如在复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要知道我们是在了解的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定性的关系之后,通过定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分别在电阻一定时研究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的条件下,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因此,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体现出结论的条件和正确的表述。而在中考中对这种研究方法和过程的考察越来越多。也只有在了解了这些方法和过程后,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规律的内容。
物理中的基本规律往往可以通过公式来表示。我们在复习时不但要记住规律的内容,还要能够正确理解公式及其变形式的物理意义。例如:I= U/R可以理解为流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但它的变形公式R=U/I时,却理解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可以用U和I的比值来表示,但与U和I的大小无关。这种对公式以及变形式的理解与数学中的公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使用的注意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引导学生要加以重视。例如欧姆定律只能适用于把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的电路(即电阻电路)。再一些实际的用电器如电动机、日光灯等中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同时在使用欧姆定率的公式时,U、I、R还必须满足同时性和统体性,否则会出现应用上的错误。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提的能力是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基本要求。对物理规律复习掌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实际的应用,因此掌握好物理规律,对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对欧姆定律,在掌握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后,我们还要能够利用伏安法来测电阻;能够与教学中的图像知识结合起来解决一些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问题,能够与串、并联知识及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电学计算问题等。
在初中物理中这样的规律很多。如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光的反射与折射,固体和液体的压强,杠杆平衡,焦耳定律等等。这些也都是中考考试中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和掌握,并在复习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而对于课本中相关章节中的概念和规律,我们还可以帮助同学或让他们自己建立知识网络图和知识结构表的方式进行整理。并找出它们的异同。
  所以,我们准备在一轮复习中去梳理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提醒学生不放过每一节每一章后面的习题,每道题都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二)重视物理实验的复习-----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今年实验的考查比往年更重要,这与新课程理念是吻合的。对物理实验的复习不但可以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巩固,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对实验的复习,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求学生对基本实验仪器进行归纳和总结。初中物理中,用到的基本仪器有:刻度尺、温度计、托盘天平、量筒、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能表等、我们都要做到熟练使用,这些仪器使用前要注意它们的量程,最小刻度、标值含义等,其中有一些重要的仪器还要了解它们的原理,正确使用的步骤及注意点等。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使用这些仪器,就谈不上用它们正确的去做好实验,更不可能去设计实验。对基本实验仪器的掌握是实验复习中最基础的一部分。
   其次,对基本实验的复习要仔细而有所侧重。基本实验是指课本中安排的演示实验、学生活动和课外小实验。对课本中一些简单的,只要仔细观察和简单分析推理就可以推出结论的演示实验,我们要对照课本中的插图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归纳,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的做法,牢记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对一些重点章节中的重要实验,我们应该从实验的目的、原理、所用的物理方法、步骤、注意点、现象的观察与数据的分析处理及结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掌握。对于不同的重点实验还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在测密度和电阻的使用的实验中要注重原理,测量的方法。在研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和焦耳定律时,要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论。
   第三,在实验的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对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方法,它是对所研究的物理量涉及多个因素时,采取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即控制其他因素,突出其中一个量与被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课本中用的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现象和图说明。如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另一类是通过实验数据列表的形式。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我们在总结结论时一定要注意对条件的表述,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其他的研究方法,如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推理法等。在所学的知识中,对研究问题方法的掌握往往是最宝贵的财富。
   第四,抓注重点实验的复习,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质疑能力。对于课本中的重点实验,要求学生不能局限于课本中的要求和方法,更应该与其他章节中所学的知识想结合,培养自己的综和应用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力学中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