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怎么去“探究”
作者:陈坚 人气:
次 时间:2004年12月31日 星级:
中学科学课教学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将有碍科学课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之一: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显然不是惟一的方式。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教是低效的。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结论,那么讲授法也许就能达到目的;如果必须要学生了解过程与方法,以便更好的掌握概念、规律等,那么教师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探究过程。”也就是说,具体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或哪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关键看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误区之二: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
不少教师认为,要体现课改理念,教师就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来得出答案。其实,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所有的知识。探究活动需要以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热衷于讲授法的原因之一,因为讲授式的教学可最迅捷地将重要事实、概念和相关的思路呈现给学生,效率有时是很高的。
误区之三: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学习科学内容更重要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科学概念和原理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探究能力的发展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项明确目标。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探究能力发展对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探究能力的形式与发展是和学习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孤立进行,只能基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去探究未知事物。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教师期望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学会如何去探究,那么科学知识内容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媒介。因此,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探索的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在科学概念、原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平衡。
误区之四:应该尽量地让学生自同探究
学生对任意一个课题自由地或自发地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可能性通常不是太大的,不是所有的自由探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是要为学生设计有利的情境和过程,并把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师应通过设置适用当的活动与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逐步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最终在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探索。
误区之五: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应教什么
学生想学这是再好不过的事,而且教师确实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学生提出问题都有必要在课堂内进行研究,首先应该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宜研究的,哪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条件研究等。学生是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有欠缺,对自身的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如果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应该教什么,那还要课程计划干什么呢?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得出的众多问题中精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误区之六:只要将学生分成小组,他们就在进行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科学教师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目前教师已经关注在让学生动手和动脑,让课堂活跃起来,因此很看重学生的活动。但是,有些活动设计只是关注了活动形式本身,而没有明确的目标,表面看很热闹,却没有深度。因此,有关学生活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度。我们不能只注重了形式却丢掉
- 上一份资料:怎样上好物理现象课
- 下一份资料:探索发明创造辅导艺术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中学科学课教学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将有碍科学课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之一: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显然不是惟一的方式。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教是低效的。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结论,那么讲授法也许就能达到目的;如果必须要学生了解过程与方法,以便更好的掌握概念、规律等,那么教师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探究过程。”也就是说,具体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或哪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关键看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误区之二: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
不少教师认为,要体现课改理念,教师就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来得出答案。其实,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所有的知识。探究活动需要以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热衷于讲授法的原因之一,因为讲授式的教学可最迅捷地将重要事实、概念和相关的思路呈现给学生,效率有时是很高的。
误区之三: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学习科学内容更重要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学习科学概念和原理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探究能力的发展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项明确目标。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探究能力发展对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探究能力的形式与发展是和学习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孤立进行,只能基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去探究未知事物。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教师期望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学会如何去探究,那么科学知识内容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媒介。因此,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探索的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在科学概念、原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平衡。
误区之四:应该尽量地让学生自同探究
学生对任意一个课题自由地或自发地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可能性通常不是太大的,不是所有的自由探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是要为学生设计有利的情境和过程,并把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师应通过设置适用当的活动与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逐步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最终在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探索。
误区之五: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应教什么
学生想学这是再好不过的事,而且教师确实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学生提出问题都有必要在课堂内进行研究,首先应该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宜研究的,哪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条件研究等。学生是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有欠缺,对自身的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如果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应该教什么,那还要课程计划干什么呢?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得出的众多问题中精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误区之六:只要将学生分成小组,他们就在进行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科学教师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目前教师已经关注在让学生动手和动脑,让课堂活跃起来,因此很看重学生的活动。但是,有些活动设计只是关注了活动形式本身,而没有明确的目标,表面看很热闹,却没有深度。因此,有关学生活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度。我们不能只注重了形式却丢掉
- 上一份资料:怎样上好物理现象课
- 下一份资料:探索发明创造辅导艺术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