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教学研究> 教学论文 > 内容详情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业评价

作者:高凌飙  人气: 次  时间:2005年01月19日  星级: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业评价
主讲:高凌飙(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很高兴能和诸位校长进行交流。最近,我去了安徽铜陵,他们的教育评价做的很实在,初中没有了重点和示范。不是说铜陵比别的地方好到什么地方去。
背景:
什么是评价?定义很多。我的描述:评价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特定的程序对已经完成或正在从事的工作(或学习)进行检测,找出反映工作(或学习)进程的质量或成果的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工作(或学习的质量或成果的水平做出合理的判断。
为什么要评价?首先是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先要解决。我搞单元测验,那么,测验的目的是什么?有一篇文章《抓高考一抓到底》。拿高一当高三,从高一让学生体验高考的竞争,从高一开始排名。我觉得有利有弊,孩子越小弊越大。小学生排名的结果是什么?小学的第一名现在在哪里?初中以后就不行了。
用什么理念来指导评价?评价的原则是什么?考试要考出学生的能力,题目还要容易。这是行政领导经常给我们的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考出来吗?我到现在还没有想出来。
谁来评价?评价的实施者是谁?外部评价遭遇许多的批评,但是,应该说,它有它的客观性。
评价谁?评价的对象是谁?创造性的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原来想评价什么的,但是,考出来的并不是要考的东西。要评价的内容和实际评价的东西不一样。
评价什么?评价的内容是什么?要检测身高,我们却检测了体温。
怎么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和程序怎么样?档案袋评价的问题,美国搞得好,但是,我们却不容易做。一个大规模的考试难做的,“一考定终身”我是不赞成的。一年考两次就可以了吗?考多了难以保证方法和程序的严谨。
如何解释、利用评价的结果?评价有什么样的功能?有的学校根据考试成绩发放奖金,这是应该要破掉的。我们利用很不恰当,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有没有关系?有的。但是,也不是必然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到影响的第一是学生的基础,第二是学校的档次(应该是学习的氛围、环境和条件),第三是学生的自己的学习方式(杀那如理解还是表层的应付的方式,教师的影响排在后面。相关度不高。广州一些学校分班需要搭配,还要抽签,需要拜神仙了。让你重点中学校长去整一般的学校,你的奖金马上就泡汤。好的学校,老师只要不给学生造成阻力,他就可以考上大学。谁能回去取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奖金,谁就为课改排除了障碍。校长说,我们现在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抓教学的方法还是有的。
评价是一个系列的问题。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评价问题:
如何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和学业成绩?
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工作业绩?
如何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
如何对课程本身和教材进行评价?
新课程的评价的理念:
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的状况,强化评价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方面的功能。
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相对性评价标准、过多强调横向比较和共性和一般趋势的做法,注意纵向的比较,注意以被评价对象的进步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注意被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
改变只注重可以量化的内容的评价和忽视以至放弃对教学和学习的“质”进行评价的做法,强调对学习和教学的“质”进行评价。
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或认知能力的评价的做法,全面评价学生多元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包括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进步。
改变过去过多地倚重定量评价方法,甚至以书面笔试为唯一方式的做法,采用包括定性评价方法在内的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改变过去将被评价者放在消极的被动地位的做法,提倡尊重被评价者的人格,发挥被评价对象的主动性,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各方面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改变过分关注评价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只注意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共存,重在评价的过程,重在形成性评价的做法。
淡化评价的功利色彩,恰如其分地解释和利用评价的结果。
旧的评价观念的挑战:
把评价等同为考试,只关注学生的智能方面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其他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片面强调相对性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的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过分注重可以量化的内容,忽视了难以量化的内容的评价。
过多地倚重定量方法而忽视定性的评价手段。
高中新课程提出新的要求:
新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其意见和人格没有得到必要的尊重。
对评价的关注过分集中在结果上,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不恰当地使用评价结果,使评价带上过于浓厚的功利色彩。
学业成绩评价的目的不明或错位,过分强调与高考的联系,甚至完全模仿高考进行评价。
现有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与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驰。由于评价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回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背景下,考试评价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不处理好评价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就无法实现。评价的改革成为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实施国家新课程中的一个焦点。
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采用“领域-学科-模块”的形式,现行的 “教学→期中考→教学→期末考→教学→学年考→教学→毕业会考” 的考试评价体系结构不再适用。
新课程在内容上和教学方式上有较大的变化,难以用传统的书面笔试的方式进行评价,需要采用书面笔试之外的可行的评价形式。跨学科也是不现实的。有人进行中考开卷考试。
课程模块的数量多,为避免统考过多,学生疲于应付统考的现象,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需要有新的方法。
高中新课程在目标、结构、内容等方面的改革要求对原有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方式和程序重新进行设计,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对象和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现在,全社会都在急功近利,我只要今天,不想明天。
全社会的急功近利,造成对长期培养目标的忽视和近期成效的过分追求,教育与评价的关系倒置。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急功近利,用大价钱买了一堆高级垃圾。有钱买电脑,没有钱买粉笔。南京教育最近的问题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使许多能够较好地衡量学生的基本素养的技术方法失去可信度。上海带计算器进行考试,没有什么人相应,因为因此而带来许多问题。
在评价标准上过分追求统一,在评价管理方法上过分追求的简约和效率,给教育带来了相当严重的损害。
用管理、评价生产的方法管理教育,把教育质量和效果简单化为升学率或考试成绩等量化指标,造成对表面可见的、低层次的教学效果的过分追求,放弃了高层的教育目标。现在要有一个很好的诚信体系,是不可能的。需要一定的时间。评价的观念要新,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旗帜高高举起,措施切实可行。在理想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在愿望与可能之间保持平衡。
理念要正确,方向要正确。
12月22日,我们在广州有一个学业评价的研讨会。不是说有一个现成的东西提供给大家,但是,可以研讨。
我还是要讲理念。什么是发展性评价。有人把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混淆起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发展性评价是从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出发对评价所做的界定,指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目的评价。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全面的评价。特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的内容不仅是学生的学业评价,还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发展。
就学生的评价而言,从教育的内涵看,任何单一的评价方式都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过程。发展性评价应该是多种评价方式的集合,是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关于过程性评价,讲的比较乱,造成了校长和教师认识的混乱。心理学认为过程和效果是一致的,为什么单独将过程拿出来进行评价呢?对于学习过程的诊断是否等于评价?上课迟到、举手发言,课堂笔记都换算成为分数,不是过程性评价。把管理当作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质性评价。导向非智力因素的重视。但是智力因素的评价怎么办?
评价当作教学诊断、调节的过程。容易把过程性评价当作随堂小测验。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评价。 (朱德金,宋乃庆1998)–积极意义
导向掌握学习
重视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表现
– 质疑点
与形成性评价有什么不同?
以教为主?还是一学为主?
– 负面影响
把过程性评价等同于课堂的小测验和课后练习
忽视了对学生在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面
忽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我们认为,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其“过程”指的是课程实施意义上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课程活动获得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延续性的一面,也有阶段性的一面。从延续性的一面看,评价关注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从阶段性的一面来看,评价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包括智能的与情态的效果。
过程性评价需要评价什么?主要有三项内容。
一是需要评价学习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
– 形式化的描述:合作学习、活动式学习,等等。
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他们对学习任务的价值取向和兴趣,以及他们对学习本身的认识,或者说他们的元认知水平,导致他们对学习效果产生特定期望,通过采用特定的途径去经历学习任务,往往也导向与期望相匹配的结果。
学习方式=动机+策略——效果
由于所涉及的动机和方法的不同,学习的方式可分表面式、深层式、和成就式等。新课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