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教学研究> 教学论文 > 内容详情

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作者:佚名  人气: 次  时间:2005年10月19日  星级:

新的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是创新教育,中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凭借各种教育教学途径日积月累熏陶和培养。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创新素质,其实是一种综合素质。一个人是否能够创新,有多大的创新,至少取决于以下第几方面素质的状况:第一,创新意识与相应的人格。包括求知欲、好奇心、问题意识、创新的冲动,以及自信心、勇气、毅力等。第二,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需要有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表现力、操作力等的支撑,同时要求思维能力具有独立、变通等特征。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自觉主动的学习。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弱化”和“稚化”自身,即从初中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我们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的动力。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建适合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树立"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新见解、新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不同观点,体现个性化与特征化,往往会闪烁出创造的火花。
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我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提出疑问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因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学始于思,思始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有所创新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巧设问题情境,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置学生于新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旋涡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堂上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置疑提问,并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同时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学内容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活读书,敢于对课本质疑,更可以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相互质疑。在这里,教师的责任就是不断爱护和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鼓励并帮助学生完善大胆的想法,把奇特的幻想变为符合科学的思维和行为,将原始的猜测、假说加以理论和实验的验证等,使学生持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体会成功的同时,会大大增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激发新的求知欲望,诱发新的创新动机。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物理研究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物理思想和方法指导。方法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和方法,搞清每一节教材内容涉及到哪些物理思想和方法,对这些物理思想和方法因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培养和熏陶。如我在上绪论课上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介绍;就物理发展史上的事例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剖析;在单元小结中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归类;在教学过程和练习中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对学生中迸发的思维火花进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引导。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理想化方法和控制变量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如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楞次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了楞定律;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法等。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极有价值的思想方法,然后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提炼使学生体会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体会到科学探究过程主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5、动手做物理实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动手做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动手做实验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探究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另外,老师可以把某些课外小制作和学生活动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究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究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究性的基本过程,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为了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化,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究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