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实施中初中物理教师的定位
作者:阮干峰 人气:
次 时间:2017年09月09日 星级:
湖南省株洲市五中 阮干峰
摘要: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尤为重要,特别是首先要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问题。在新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他的作用是什么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成为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成为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学生情感的熏陶者,成为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关键词:
传授者转变角色创设者
组织者 熏陶者 催化剂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常听老教师用四句话来概括一种教学经验“一个公式,几点说明,几个例题,几道练习”。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深深扎根,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传承的是已有的知识,这种师徒式的教学关系虽然对传授知识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应该承认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1]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相对照,不难总结出多年来的中学物理传统教学的集中体现是:
第一、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的积累,而轻思维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典型的知识决定论的体现。知识决定论将知识绝对化,因而将人相对化,人成为知识的奴隶。然而在“对话”和“教化”理念下所构建的知识环境必定是开放的,还向未知的世界开放。[2]
第二、忽视个体差异,不注重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对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的认识因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而各有差异,特别是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脱离生产生活实践,在感性认识方面相对四、五十年代的中小学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且学生在心理状况上存在很大的个体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等量、同速度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三、过分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提出了“五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教师中心论”,缺乏对教学信息的适时检测和反馈,不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及时调节和最佳控制。
第四、重结果、轻过程。教师的讲授只着重在物理知识的结论及其应用上,对于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即对获得的过程重视不够,对于学习方法也缺乏指导,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结果是培养的人才思路不活,迁移能力差,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迅猛增长充分表明,一个人在学校中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一旦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则可以受用终身。所以,以往那种单纯为知识而教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21世纪培养人才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生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支持下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尤为重要,特别是首先要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剖析一下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的过程,重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形成。
特别是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实事求是及承认自己的无知恐怕是很多老师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做的一件事,但切不可忽视它的教育价值。只有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才会尽千方百计去实现三维目标。[3]
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呢?他的作用是什么呢?经过两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发现,教师是一个设计师,是一个引路人,是一个服务者。在教学活动中,我要求自己扮演好以下角色:
一、
成为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创设良好的氛围的方法和目标。而教师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一)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和目标
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
“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探究活动就在这相互作用和相互推动中进行,只有深刻的感情基础,才有学生主动性的充分调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所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尽管中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组织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贴近生活,所以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也更能锻炼和提高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探究教学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师的职责
在这方面,我国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因为在现行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师由命”,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次数在学生课堂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93.8%,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他类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分别占1.7%、2.7%与1.8%。[4] 再看看我们的中学课堂,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的活跃程度反而下降,中学课堂尤其显得死水一潭。显然,这是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
现代教学方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课堂上学生感觉到自由和轻松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活跃、快乐、认真、有序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创造互相交流与合作的机会[5],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师的职责。要创设好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要有深刻的认识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意识;其次,教师必须放下架子,用自己亲切的语言去影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相互间可以讨论,甚至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再次,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浙江有名数学教师在《在情境中猜想在探究中验证》中写到: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这一理念…… ;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真正相信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6]
这就充分揭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前提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物理教学中同样讲究开放和合作学习,允许不同意见的产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
二、成为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包括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习题的讲解,一个实验的安排,看来好像和现在没有什么区别。有人问,现在不也还是组织者吗?角色应该没有变化。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新课标要求下的学习活动说起。
我们的学习活动包括:探究实验,科技制作,分组讨论,课堂问答,科普写作,社会实践,个人练习等多种活动。与传统单一僵化的教学活动大不相同。过去传统教学教师是主动的教,学生是被动的学,教师组织者的作用、方法、意识、效果以及组织的形式,都是比较单一的,目的是掌握已有的知识。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转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目的是达到让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其次教师必须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艺术,使全体同学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而不仅仅是某些优生的专利,不是少数好学生参与了就达到了目的,而要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而且,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活动中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自主学习活而有序;学生的学习要有内容、有方法、有目标;使合作学习有章程、有顺序、有成效;从而使各种学习活动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每一种学习方法,每一个学习过程和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式,精心组织好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他们寻找与平面镜对称的像的位置,并引导学生逐步得出像与物的关系,而不是因为自主而放弃引导。要合作而具体指导,探究而指明方向。让学生在有章可循的情况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具体体现在:
(一)
成为问题情境的设计师
此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充满求知欲望的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这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意识的前提。[7]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能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未知事物。创造性就象一粒种子,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物理教师就要去创造这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探究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灵活多变、体现教师经验和智慧的一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以唤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例如:以《密度》为例来研究探究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可分以下两步进行:[8]
一是明确物质的特性及其作用:
(1)请学生辨认水和酒精,并说一说辨别的根据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之所以能根据气味来区分物质,是因为气味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会存在不同的气味。
(2)请学生辨认铜丝和铁丝,说出辨认的依据。然后教师讲解,根据颜色可以区分物质,则说明颜色也是物质的特性。
(3)点拨:气味,颜色是物质的特性。此外还有密度等,也是物质的特性。特性即物质的某种能用来识别它的性质。
二是提出问题:
(1)取一小块铁、一大块铁、一木块。均用同种颜色的纸包住,且使小铁块的质量小于木块的质量,大铁块的体积大于木块的体积,请几个学生辨别。然后讨论:是根据什么辨别出来的?
(2)引导:单看质量一个因素,或者单看体积一个因素无法区别物质时,要考虑是否同时看两个以上的因素。
(3)点拨:如果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结合起来能识别物质,则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物质的一个特性。密度就是用质量和体积共同决定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总的来说,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况;二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三是让学生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而非一般的问题上。这样为下一步进行实验和认识密度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成为探究材料的准备者
教师要为他们的实践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即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之间某种关系的材料。包括实验材料、各种信息和调查资料等。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寻找材料,适时适量提供材料。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和各种感官去认识和了解材料的属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让学生自备。因为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所以实验操作材料的种类也不限,从日常的各种小物件到专门的实验材料,可以几乎无所不包。
例如:在学习《温度》一节时,我们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形成温度的概念,并说明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科学工具,而不能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以设计了如下实验:先给学生准备冷、温、热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学生可以先将左右两手的手指同时伸进装有冷和热的水杯中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将手指同时伸进中间的温水杯中,两手指的感觉是原来放进冷水杯的觉得较热,原来放进热水杯的觉得较冷。这种对同一温度的物体产生不同感受说明了人的感觉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可靠的,还需要用温度计这种科学工具来进行测定。这里准备装有三种不同温度水的实验材料是很必要的,教师事先应有全面的考虑。
(三)成为分析论证的引航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证据,对信息、数据和各种证据进行分析,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物理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对比法、类比法、建模法、反证法、归纳法、猜想法等等,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应用科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汲取别人的思想。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提示各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借鉴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及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统一思想。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不应该简单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理解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直观感觉的理解→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粗略描述→笛卡尔对运动描述的进一步升华→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在学习了二力平衡以后,我们可以将这两个知识材料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用对比的方法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二力平衡状态去取代物体不受力的理想情形。这里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对比论证。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让自己的论证得以认同和推广。
三、成为学生情感的熏陶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紧张的情绪、无故的畏惧都将严重妨碍学生的进步,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而使教学气氛紧张,也不要强制学生违心地按教师旨意进行学习和生活。否则,只能培养学生的厌学情绪,只能使教育走入一个死胡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投入情感,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激发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使学生处于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之中。这样,学生学起来也就毫无强迫感,真正变被动为主动。这种情感的投入,在课堂教学中、课外辅导中、作业批改中、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都可以进行,使之直接或间接地为物理教学服务。在课堂上,从有趣的物理学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各种思想感情,将一些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创造性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物理知识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不能忘怀。在课后,与学生交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师生距离。特别是初中学生,生理、心理都开始发育,对事物都开始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处理原则;有时很容易冲动、犯错误,甚至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尊严,与他们一起侃大山、谈足球,这样师生距离近了,他们的心里话也就愿意跟老师讲,同时,再帮助他们分是非、辩曲直,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克服了沉重与固执封闭和逆反心理。不少学生在愿意与老师交朋友的基础上,就会乐意学这个老师所教的课,有了这种学习的主动动因,教学就很容易上轨道。就我所教的两个初三班级而言,平时,我就很注意这些,使得这个班的学生大都喜欢上物理课,且每次测试,学生的成绩等第都是位居第一,使我尝到了情感投入的甜头:学生愿学,老师愿教,课堂轻松愉快。
四、成为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的,如果学生能够有兴趣的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愉悦,体验成功,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继续学习,直到成功。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9]现代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兴趣是教师的一大任务,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1.发挥语言优势,增强课堂魅力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钥匙,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能做到声情并茂,情理双至,便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很多教师只重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自身教学语言的锤炼,认为是理科教学就降低了对语言的要求,以致影响了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物理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我们的物理课堂生动有趣呢?一是物理教学语言要规范精炼,不要讲多话,废话,对一句话更不要罗嗦重复。二是物理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促使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讲课生动形象,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比如把生活中的、物理史中的、跨学科的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拿过来,经过语言的加工可以变成我们课堂中的亮点。三是物理语言同样要富有感情,要有启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体现出“情”来,要以自己的丰富情感会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教学语言还要有启发性,只有发人深思的语言才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身体语言。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能收到口头表达难以收到的效果。教师大方得体的衣着、端庄的仪表、绘声绘色的语言,加上必要的表情和动作,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从而促进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开设
物理实验、让学生积极投身学习过程
有些学生对物理没有兴趣,原因之一是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多,感到学而无用;原因之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深奥难懂,感到信心不足。教师针对上述问题,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要积极准备各种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个实验,特别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探究各种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物理规律,交流个人心得。
所以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的必要一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探究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物理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引起新的学习需要。
3
.
课堂设计合理 ,知识内容丰富
物理课堂的教学程序安排要思路清晰,方式要变化多样,不要一个教学活动从头到尾没变化,活动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内容要安排合理,不宜太松也不宜过紧,让学生的学既有收获也不成为负担。课堂教学的难度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照顾后进生吃得了,也要让班上的优等生吃得饱。这样保护了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为提高学习兴趣,努力学好物理提供了条件。
同时,教师要提倡各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课堂上安排小组讨论,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小组讨论活动中,可以相互帮助,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取长补短,有利于后进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这样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强自我价值,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制造学习的成功感
当学生回答问题受到了表扬,考试成绩有了进步,实验探究获得成功,或者其他行为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和肯定,这时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在他们的心里将会滋生一种喜悦和自豪。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兴趣。比如:在布置作业时,布置一些每个学生都会做的基础题,又布置一道较难的题,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练习中都获得一定的成功。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克服自卑、畏惧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学生的骄傲自满的情绪,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越学越有劲。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是有了学习兴趣,又因为在学习中会有一点受阻而紧张,而后又有解决问题的喜悦,使其思维得到发展,每当在解决问题时,都会有一种成功感,他们就会对物理更有兴趣、更愿意去学,让他们亲自体验成功,是对其兴趣思维发展的强化,这种不带功利色彩的成功强化,源于认知过程本身,是学生心理过程的阳光,使得原来不少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感受到太多黑暗,使得偶尔被激发而上升至意识中心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滋养的现象得到改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在中学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远不止上述几点,还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转变,比如,关于对学生的评价,我们以前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评价,现在我们应该变被动评价为主动评价,让学生自己能评价自己,那么教师的身份就不再专制的判官,而是一个学生评价系统的管理员。物理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需要,带领学生开展很多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个时候教师是一个辅导员,也是一个活动向导,还是一个安全员。所以在现代中学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的身份是复杂的,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转变过来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点点滴滴,不断加强学习,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的角色才能逐步转变过来。
- 上一份资料: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 下一份资料:新课标下学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湖南省株洲市五中 阮干峰
摘要: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尤为重要,特别是首先要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问题。在新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他的作用是什么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成为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成为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学生情感的熏陶者,成为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关键词: 传授者转变角色创设者 组织者 熏陶者 催化剂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常听老教师用四句话来概括一种教学经验“一个公式,几点说明,几个例题,几道练习”。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深深扎根,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传承的是已有的知识,这种师徒式的教学关系虽然对传授知识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应该承认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1]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相对照,不难总结出多年来的中学物理传统教学的集中体现是:
第一、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的积累,而轻思维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典型的知识决定论的体现。知识决定论将知识绝对化,因而将人相对化,人成为知识的奴隶。然而在“对话”和“教化”理念下所构建的知识环境必定是开放的,还向未知的世界开放。[2]
第二、忽视个体差异,不注重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对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的认识因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而各有差异,特别是当今的中小学生由于脱离生产生活实践,在感性认识方面相对四、五十年代的中小学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且学生在心理状况上存在很大的个体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等量、同速度进行教学,这样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三、过分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提出了“五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教师中心论”,缺乏对教学信息的适时检测和反馈,不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及时调节和最佳控制。
第四、重结果、轻过程。教师的讲授只着重在物理知识的结论及其应用上,对于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即对获得的过程重视不够,对于学习方法也缺乏指导,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结果是培养的人才思路不活,迁移能力差,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迅猛增长充分表明,一个人在学校中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一旦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则可以受用终身。所以,以往那种单纯为知识而教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21世纪培养人才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生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支持下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尤为重要,特别是首先要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剖析一下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的过程,重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形成。 特别是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实事求是及承认自己的无知恐怕是很多老师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做的一件事,但切不可忽视它的教育价值。只有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才会尽千方百计去实现三维目标。[3] 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呢?他的作用是什么呢?经过两年多的新教材教学实践,我发现,教师是一个设计师,是一个引路人,是一个服务者。在教学活动中,我要求自己扮演好以下角色:
一、 成为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创设良好的氛围的方法和目标。而教师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一)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和目标
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
“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探究活动就在这相互作用和相互推动中进行,只有深刻的感情基础,才有学生主动性的充分调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所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尽管中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组织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贴近生活,所以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也更能锻炼和提高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探究教学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师的职责
在这方面,我国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因为在现行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师由命”,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次数在学生课堂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93.8%,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他类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分别占1.7%、2.7%与1.8%。[4] 再看看我们的中学课堂,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的活跃程度反而下降,中学课堂尤其显得死水一潭。显然,这是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
现代教学方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课堂上学生感觉到自由和轻松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活跃、快乐、认真、有序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创造互相交流与合作的机会[5],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师的职责。要创设好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要有深刻的认识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意识;其次,教师必须放下架子,用自己亲切的语言去影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相互间可以讨论,甚至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再次,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浙江有名数学教师在《在情境中猜想在探究中验证》中写到: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这一理念…… ;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真正相信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6]
这就充分揭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前提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物理教学中同样讲究开放和合作学习,允许不同意见的产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
二、成为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包括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习题的讲解,一个实验的安排,看来好像和现在没有什么区别。有人问,现在不也还是组织者吗?角色应该没有变化。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新课标要求下的学习活动说起。
我们的学习活动包括:探究实验,科技制作,分组讨论,课堂问答,科普写作,社会实践,个人练习等多种活动。与传统单一僵化的教学活动大不相同。过去传统教学教师是主动的教,学生是被动的学,教师组织者的作用、方法、意识、效果以及组织的形式,都是比较单一的,目的是掌握已有的知识。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转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目的是达到让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其次教师必须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艺术,使全体同学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而不仅仅是某些优生的专利,不是少数好学生参与了就达到了目的,而要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而且,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活动中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自主学习活而有序;学生的学习要有内容、有方法、有目标;使合作学习有章程、有顺序、有成效;从而使各种学习活动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每一种学习方法,每一个学习过程和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式,精心组织好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他们寻找与平面镜对称的像的位置,并引导学生逐步得出像与物的关系,而不是因为自主而放弃引导。要合作而具体指导,探究而指明方向。让学生在有章可循的情况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具体体现在:
(一) 成为问题情境的设计师
此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充满求知欲望的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这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意识的前提。[7]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能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未知事物。创造性就象一粒种子,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物理教师就要去创造这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探究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灵活多变、体现教师经验和智慧的一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以唤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例如:以《密度》为例来研究探究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可分以下两步进行:[8]
一是明确物质的特性及其作用:
(1)请学生辨认水和酒精,并说一说辨别的根据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之所以能根据气味来区分物质,是因为气味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会存在不同的气味。
(2)请学生辨认铜丝和铁丝,说出辨认的依据。然后教师讲解,根据颜色可以区分物质,则说明颜色也是物质的特性。
(3)点拨:气味,颜色是物质的特性。此外还有密度等,也是物质的特性。特性即物质的某种能用来识别它的性质。
二是提出问题:
(1)取一小块铁、一大块铁、一木块。均用同种颜色的纸包住,且使小铁块的质量小于木块的质量,大铁块的体积大于木块的体积,请几个学生辨别。然后讨论:是根据什么辨别出来的?
(2)引导:单看质量一个因素,或者单看体积一个因素无法区别物质时,要考虑是否同时看两个以上的因素。
(3)点拨:如果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结合起来能识别物质,则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物质的一个特性。密度就是用质量和体积共同决定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总的来说,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况;二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三是让学生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而非一般的问题上。这样为下一步进行实验和认识密度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成为探究材料的准备者
教师要为他们的实践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即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之间某种关系的材料。包括实验材料、各种信息和调查资料等。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寻找材料,适时适量提供材料。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和各种感官去认识和了解材料的属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让学生自备。因为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所以实验操作材料的种类也不限,从日常的各种小物件到专门的实验材料,可以几乎无所不包。
例如:在学习《温度》一节时,我们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形成温度的概念,并说明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科学工具,而不能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以设计了如下实验:先给学生准备冷、温、热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学生可以先将左右两手的手指同时伸进装有冷和热的水杯中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将手指同时伸进中间的温水杯中,两手指的感觉是原来放进冷水杯的觉得较热,原来放进热水杯的觉得较冷。这种对同一温度的物体产生不同感受说明了人的感觉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可靠的,还需要用温度计这种科学工具来进行测定。这里准备装有三种不同温度水的实验材料是很必要的,教师事先应有全面的考虑。
(三)成为分析论证的引航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证据,对信息、数据和各种证据进行分析,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物理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对比法、类比法、建模法、反证法、归纳法、猜想法等等,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应用科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汲取别人的思想。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提示各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借鉴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及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统一思想。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不应该简单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理解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直观感觉的理解→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粗略描述→笛卡尔对运动描述的进一步升华→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在学习了二力平衡以后,我们可以将这两个知识材料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用对比的方法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二力平衡状态去取代物体不受力的理想情形。这里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对比论证。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让自己的论证得以认同和推广。
三、成为学生情感的熏陶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紧张的情绪、无故的畏惧都将严重妨碍学生的进步,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而使教学气氛紧张,也不要强制学生违心地按教师旨意进行学习和生活。否则,只能培养学生的厌学情绪,只能使教育走入一个死胡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投入情感,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激发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使学生处于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之中。这样,学生学起来也就毫无强迫感,真正变被动为主动。这种情感的投入,在课堂教学中、课外辅导中、作业批改中、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都可以进行,使之直接或间接地为物理教学服务。在课堂上,从有趣的物理学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各种思想感情,将一些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创造性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物理知识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不能忘怀。在课后,与学生交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师生距离。特别是初中学生,生理、心理都开始发育,对事物都开始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处理原则;有时很容易冲动、犯错误,甚至还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尊严,与他们一起侃大山、谈足球,这样师生距离近了,他们的心里话也就愿意跟老师讲,同时,再帮助他们分是非、辩曲直,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克服了沉重与固执封闭和逆反心理。不少学生在愿意与老师交朋友的基础上,就会乐意学这个老师所教的课,有了这种学习的主动动因,教学就很容易上轨道。就我所教的两个初三班级而言,平时,我就很注意这些,使得这个班的学生大都喜欢上物理课,且每次测试,学生的成绩等第都是位居第一,使我尝到了情感投入的甜头:学生愿学,老师愿教,课堂轻松愉快。
四、成为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的,如果学生能够有兴趣的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愉悦,体验成功,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继续学习,直到成功。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9]现代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兴趣是教师的一大任务,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1.发挥语言优势,增强课堂魅力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钥匙,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能做到声情并茂,情理双至,便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很多教师只重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自身教学语言的锤炼,认为是理科教学就降低了对语言的要求,以致影响了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物理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我们的物理课堂生动有趣呢?一是物理教学语言要规范精炼,不要讲多话,废话,对一句话更不要罗嗦重复。二是物理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促使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讲课生动形象,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比如把生活中的、物理史中的、跨学科的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拿过来,经过语言的加工可以变成我们课堂中的亮点。三是物理语言同样要富有感情,要有启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体现出“情”来,要以自己的丰富情感会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教学语言还要有启发性,只有发人深思的语言才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身体语言。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能收到口头表达难以收到的效果。教师大方得体的衣着、端庄的仪表、绘声绘色的语言,加上必要的表情和动作,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从而促进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开设 物理实验、让学生积极投身学习过程
有些学生对物理没有兴趣,原因之一是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多,感到学而无用;原因之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深奥难懂,感到信心不足。教师针对上述问题,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要积极准备各种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个实验,特别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探究各种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物理规律,交流个人心得。
所以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的必要一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探究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物理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引起新的学习需要。
3 . 课堂设计合理 ,知识内容丰富
物理课堂的教学程序安排要思路清晰,方式要变化多样,不要一个教学活动从头到尾没变化,活动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内容要安排合理,不宜太松也不宜过紧,让学生的学既有收获也不成为负担。课堂教学的难度要把握好尺度,既要照顾后进生吃得了,也要让班上的优等生吃得饱。这样保护了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为提高学习兴趣,努力学好物理提供了条件。
同时,教师要提倡各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课堂上安排小组讨论,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小组讨论活动中,可以相互帮助,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取长补短,有利于后进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长久热情;这样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强自我价值,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制造学习的成功感
当学生回答问题受到了表扬,考试成绩有了进步,实验探究获得成功,或者其他行为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和肯定,这时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在他们的心里将会滋生一种喜悦和自豪。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兴趣。比如:在布置作业时,布置一些每个学生都会做的基础题,又布置一道较难的题,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练习中都获得一定的成功。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克服自卑、畏惧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学生的骄傲自满的情绪,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越学越有劲。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是有了学习兴趣,又因为在学习中会有一点受阻而紧张,而后又有解决问题的喜悦,使其思维得到发展,每当在解决问题时,都会有一种成功感,他们就会对物理更有兴趣、更愿意去学,让他们亲自体验成功,是对其兴趣思维发展的强化,这种不带功利色彩的成功强化,源于认知过程本身,是学生心理过程的阳光,使得原来不少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感受到太多黑暗,使得偶尔被激发而上升至意识中心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滋养的现象得到改善,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在中学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远不止上述几点,还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自己去转变,比如,关于对学生的评价,我们以前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评价,现在我们应该变被动评价为主动评价,让学生自己能评价自己,那么教师的身份就不再专制的判官,而是一个学生评价系统的管理员。物理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需要,带领学生开展很多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个时候教师是一个辅导员,也是一个活动向导,还是一个安全员。所以在现代中学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的身份是复杂的,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转变过来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点点滴滴,不断加强学习,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的角色才能逐步转变过来。
- 上一份资料: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 下一份资料:新课标下学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