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研究
作者:黄文福 人气:
次 时间:2007年04月30日 星级:
湖南省新晃县教育研究室 黄文福
摘要:本文结合基础教育及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指出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合创新教育理论,从转变教育观念,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强调问题意识,改革实验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等方面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渐进措施及创新教育环境的构建。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物理教学;渐进培养
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都要求我们的教学由指导学生继承学习向引导学生创新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中学物理学科本身特点决定了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物理教师,毫无理由回避积极寻找、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中学物理教学的新路子。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本文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下初步的探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在教学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教师不要再把风华正茂的学生当作“录音机”或者“容器”,而实行灌、挤、压;而要相信学生是会思考、会自学、会创新、智力相当的群体进行疏、导、引;教师要淡化权威角色,强化指导功能,由管束走向指导。教师不要再经常以“领导者”和“家长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要求学生言听计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因而,教师只能把自己当作指导、启发、激励学生学习、求知、创新的引路人。
其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课堂上构建多边活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体现教学特长。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坦诚相见,感情沟通,智慧碰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产生勤学、乐学、好学的志趣。
其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继续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理念,并且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才能摆脱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以至在教学中面对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教育手段捉襟见肘,无法适应的尴尬局面。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物理学史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物理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如:瓦特通过观察水沸腾对水壶盖的振动现象从而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通过这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有,创造就在身边,物理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同时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物理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物理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2.注重启发,调动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
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方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方法,抓住可比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情景启发方法,抓住关键环节,不断转变问题的情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运用类推启发方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生疏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5.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精神
协同合作精神是21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的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三、强调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与其说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的,倒不如说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的,因为如果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传统学习重视的是问题的答案,特别是所谓“标准答案”,往往忽略了问题本身。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新。
下面我们来看看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曾举过的几个例子:
●1998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的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教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掌声雷动。可是5位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的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这堂课教师问问题,学生问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国内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6点,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5点半,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能得B等或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1点,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却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6点都讲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1点、2点,为什么能够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答了6点不错,可这6点我都讲了啊,你还答它干什么?”
●我们经常宣扬像陈景润那样的科学家,说他攻克了“哥特巴赫猜想”,解决了世界难题。但是扪心自问,世界上有多少“猜想”或“问题”是由我们提出来的呢?能够提出世界难题的人,恐怕才具有摘取诺贝尔奖的实力。①
看了上述例子,不难看出: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显得何等重要。可是,平常在我们的课堂中,用得最多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学生还是在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老师怎么教,我怎么记,根本不主动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对学习总是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由于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接受的大多是灌输式教育,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禁锢,他们习惯于回答“是什么”,而不能回答“为什么”,在问题面前,更不会主动去说“如果……那么……”。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者理所当然的想法中难得找出矛盾,展开问题,长此下去,显然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老师肩负着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重任,特别是要把这种思想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实际中去。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它比解决具体的问题更加富有创造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的,平等的环境,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研讨、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话足以说明善问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环境,开放思维过程,要知道,在压抑的、禁锢的课堂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不
- 上一份资料: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
- 下一份资料:物理课改力戒“作秀”
湖南省新晃县教育研究室 黄文福
摘要:本文结合基础教育及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指出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合创新教育理论,从转变教育观念,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强调问题意识,改革实验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等方面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渐进措施及创新教育环境的构建。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物理教学;渐进培养
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都要求我们的教学由指导学生继承学习向引导学生创新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中学物理学科本身特点决定了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物理教师,毫无理由回避积极寻找、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中学物理教学的新路子。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本文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下初步的探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在教学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教师不要再把风华正茂的学生当作“录音机”或者“容器”,而实行灌、挤、压;而要相信学生是会思考、会自学、会创新、智力相当的群体进行疏、导、引;教师要淡化权威角色,强化指导功能,由管束走向指导。教师不要再经常以“领导者”和“家长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要求学生言听计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因而,教师只能把自己当作指导、启发、激励学生学习、求知、创新的引路人。
其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课堂上构建多边活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体现教学特长。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坦诚相见,感情沟通,智慧碰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产生勤学、乐学、好学的志趣。
其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继续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理念,并且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才能摆脱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以至在教学中面对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教育手段捉襟见肘,无法适应的尴尬局面。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1.注重物理学史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物理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如:瓦特通过观察水沸腾对水壶盖的振动现象从而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通过这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有,创造就在身边,物理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同时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物理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物理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2.注重启发,调动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
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方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方法,抓住可比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情景启发方法,抓住关键环节,不断转变问题的情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运用类推启发方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生疏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5.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精神
协同合作精神是21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的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三、强调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与其说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的,倒不如说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进的,因为如果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传统学习重视的是问题的答案,特别是所谓“标准答案”,往往忽略了问题本身。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新。
下面我们来看看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曾举过的几个例子:
●1998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的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教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掌声雷动。可是5位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的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这堂课教师问问题,学生问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国内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6点,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5点半,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能得B等或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1点,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却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6点都讲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1点、2点,为什么能够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答了6点不错,可这6点我都讲了啊,你还答它干什么?”
●我们经常宣扬像陈景润那样的科学家,说他攻克了“哥特巴赫猜想”,解决了世界难题。但是扪心自问,世界上有多少“猜想”或“问题”是由我们提出来的呢?能够提出世界难题的人,恐怕才具有摘取诺贝尔奖的实力。①
看了上述例子,不难看出: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显得何等重要。可是,平常在我们的课堂中,用得最多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学生还是在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老师怎么教,我怎么记,根本不主动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对学习总是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由于在幼儿园、小学、初中,接受的大多是灌输式教育,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禁锢,他们习惯于回答“是什么”,而不能回答“为什么”,在问题面前,更不会主动去说“如果……那么……”。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者理所当然的想法中难得找出矛盾,展开问题,长此下去,显然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老师肩负着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重任,特别是要把这种思想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实际中去。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它比解决具体的问题更加富有创造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的,平等的环境,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研讨、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话足以说明善问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环境,开放思维过程,要知道,在压抑的、禁锢的课堂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不
- 上一份资料: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
- 下一份资料:物理课改力戒“作秀”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