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推荐学科网站

帮助中心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参考> 教学研究> 教学论文 > 内容详情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作者:晏鹏  人气: 次  时间:2016年08月23日  星级:

教学原则是人们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不同,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教学原则是人为规定的,从这一点看,教学原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教学原则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如果教学原则正确的反映了教学规律且符合教学实际,它就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亦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正确运用教学原则,不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随着教育发展和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原则也会不断完善。
  物理学科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物理新课程也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新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和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物理的认知特点,参照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下五条物理教学原则:
  一、 科学性、教育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最基本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的物理知识是准确无误的,即教学生规范物理实验操作,向学生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正确讲授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理、物理原理、物理例题和习题等。
  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科学的实施教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运用物理语言,对物理学内容表述正确、表达准确。例如,讲光的反射定律时,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讲物质的比热容时不能把“物质的比热容”说成“物体的比热容”;讲质量时,不能把“物质的量”说成是“物体的量”;讲物体的受力分析时,不能把“物体所受的力”说成“物质所受的力”等。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地把握和处理教学内容,在中学阶段,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在教材中的呈现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针对这些内容要正确处理教材,教师既要做到讲准确、讲清楚,又不要一次把某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讲全。例如,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中都涉及“力”的内容,但二者对“力”的内容要求层次是完全不同的;在高中物理讲“重力”时,只讲到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至于重力的进一步分析,在此阶段就不要再加深了。
  坚持物理教学的科学性,除了教给学生科学准确的物理知识之外,还要教给学生物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处理、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以及科学的学习物理学的方法,引导并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结构。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由教学规律决定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教书和育人始终是不可分离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强调和重视教学的教育性,把教育性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物理教学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如结合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约能源、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等环境意识,结合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追求科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能的转化与守恒等基本观点,使学生能够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结合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品德以及把科学服务于人类的高尚情操。
  教学是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人的活动。人是富有感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人的认知因素之外,还涉及人的情感领域的诸多因素,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同样起重要作用,人们常说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就是对情感作用认识的一个例证。既然情感在教学中起重要作用。那么,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不能只讲教学的科学性,教学还必须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所谓教学的艺术性,实质上是指教师创造性地应用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把科学性和教育性巧妙结合的方式和手段。
  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三者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物理教学过程中,三者从理念上是可分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融合,构成统一的有机体。其中科学性是根本、是基础,教育性渗透在科学性的教学之中,艺术性表现在科学性与教育性完美结合,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方面。
  二、 突出物理学科特点,注重观察实验的原则。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与本学科的特点有关,物理教学也不例外。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物理首先要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建立相关的感性认识,而实现这种认识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观察和实验,这也是提出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观察实验的重要依据。
  根据物理学科特点,提出突出观察实验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物理的环境,使学生形成对物理学的感性认识。这一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其次,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突出观察实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和兴趣,这一点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第三,实验既是物理学的基础,又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因此,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方法教育;第四,从一定意义讲,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中的事实材料,要成功进行物理实验,就必须具备科学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因此,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五,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实验并不是仅仅简单的动手操作,真正的实验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和物理理论的指导,也只有在积极的思维参与和正确理论指导下,实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实验。这就提醒我们,一方面,突出观察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突出观察实验,绝不能轻视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 注重物理思想方法教育的原则
  物理学在其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形成了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体系,与具体物理知识相比,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它们具有更基本的基础性和更普遍的适应性,对发挥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教物理知识的教学是不够的、完整的物理教学必须包括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思想和物理学方法教育。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习物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是基础,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物理事实材料的感性认识阶段,不可能达到对物理学的真正认识。因为对于感觉到的物理事实并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它;只有对物理现象、物理事实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理解了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例如,只有观察和实验,人们不可能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而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才可能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力与运动的关系、惯性等。要对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真正的深刻理解,就必须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物理学思想、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物理学内容的角度分析,物理学内容至少包括用文字、公式、图表等多种方式表示的物理知识以及蕴含在知识中的物理学思想方法,物理知识是物理学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物理学思想方法是产生和形成物理知识的源泉,二者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且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对物理学乃至全部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进行物理学思想方法教育应该也必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就中学物理教学而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重要的课程目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是重要的课程理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习内容,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上述课程目标的实现及课程内容的实施都和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密切相关。只有把物理学思想方法与物理知识融为一体实施教学,学生才可能学到有血有肉的物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可见,物理学思想和物理学方法的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只有进行了物理学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才可能完成中学物理的教学任务。
  四、 注重科学探究的原则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不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包含的一般要素,而且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说明,除此之外,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用较大篇幅对科学探究的实施进行了详细说明。由这些不难看出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地位。
  传统的物理课程(指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以前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学科中心取向的,主要关注物理知识,很少甚至没有涉及科学家研究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教学重点关注知识的传授,加之受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物理教学主要用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基本上用被动的接受方式学习。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目标、物理课程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这既是一个突破,也是物理新课程的亮点之一。
  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首先,有利于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其次,由于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更有利于发挥其特长、潜能和创造性,从这一点看,科学探究的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第三,科学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实践,实践中能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可见,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