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作者:allenlaw 人气:
次 时间:2006年10月20日 星级:
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走进了校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都在努力为新课改做着各种各样有益的尝试,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改的一个策略被广大教师所关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在我县使用已两年多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策略。
一、关于认识的问题和策略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都包含有“概念、原理的知识”和“过程、方法的知识”,而且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如果学生经过教育的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态,那么这种教育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禁锢,因此,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新课标倡导这两类知识的统一。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达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道德水平提高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必然的。在策略上,教师应把着眼点由“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攻。
二、关于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探究结果,探究教学是不成功的。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是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而探究教学中这一过程并未完结,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的策略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由于教材的特殊地位,其中的问题多为陈述性的问题,一般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的作用恰好要在这里体现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
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像,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 “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再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声可以怎样向外传播?”一位教师提出问题采取逆向提问的方法,提出:“哪里不能传声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要深入思考才可能回答,容易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变换角度提问,除了可以反过来问之外,还可以采取变换问题的方法。如,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节课时,由于用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的问题,学生很熟悉,一位教师采取了变换问题的方法。提出 “为什么用速度来表示运动快慢呢?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变换的问题,恰是学生疑问之处,也是要解决的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问题又具有开放性,为下面的探究开了一个好头。
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有趣问题易于引起注意,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生动、有趣,同时还要难度适当。问题过于简单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问题过难又会让他们感觉高不可攀。
要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创设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用“见怪不怪”的生活经验形成问题;用手脑并用的物理实验形成问题;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形成问题;以意料之外的计算结果形成问题;以真实可信的物理史实形成问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形成问题等等。
如,教师在讲声音传播一节课时,以新闻材料入手提出问题:“最近,美国又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武器――声波枪,你们听说过么?”这个问题联系社会问题,又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事,很容易一起他们的兴趣,自然学生也就很快进入教学要引导探究问题之中。
再如,在讲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采取魔术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讲乐音和噪声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由同学用音乐瓶演奏乐曲的活动入手引入探究问题。用乐器演奏学生不新鲜,但用音乐瓶演奏,他们却感觉到很有趣,他们很想知道瓶子里装上水发生这神奇变化的原因,也就为下面探究开了个好头。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实施应具有使问题开放的引导语。如: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如,在“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一节课,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教师首先给出了一春暖花开时节,冰冻河水开始熔化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自然现象是物质有固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接下来,教师问:“关于冰化成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接下来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教师将他们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角度提问的策略。当学生猜想与假设不够开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以上教学策略都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的策略。
如,在讲“乐音与噪声”一节课时,教师在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关系时,可先让学生听男高音和男低音演唱对比,然后再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音叉感受音调高低,然后用自制的哨笛让学生猜想音调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这种猜想是建立在学生对音调高低有了正确认识基础上,通过实际感受来猜想。在此基础上的猜想就是有根据的猜想。相反,另一位教师没有做前期的铺垫而是开始就让学生猜想:锯条振动快慢与音调高低有什么关系?学生此时对音调高低还没有正确认识,学生此时的猜想是无根据的猜想,验证结论也是不可靠的。
再如,“声音产生与传播”一节课,教师讲解真空不能传声问题时,教师没有正面给出问题,而是采取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寻找防御声波抢的任务引入问题。明线是寻找声波抢,暗线是寻找真空不能传声,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声波枪发出的声波正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保护自己呢?现在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先猜想一下,怎样可以防御声波?”这样的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问题本身又很发散,易于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3.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策略
交流探究结果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又极为重要的一环。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发现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观点,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也能加强实证资料与已有学科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表达能力,并加深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探究教学中的交流与科学研究中的交流不同,不要求术语精确,形式规范。它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标对交流环节能力的要求,由低向高循序渐进的要求学生。
如在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节课时,有位教师提出了看看哪一组有更多实验方案说明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这一句
- 上一份资料:2006年南京市中考物理的难度和深度
- 下一份资料:会议报告视频:探究模式的建构及意义(1)
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走进了校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都在努力为新课改做着各种各样有益的尝试,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改的一个策略被广大教师所关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在我县使用已两年多了。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策略。
一、关于认识的问题和策略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都包含有“概念、原理的知识”和“过程、方法的知识”,而且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如果学生经过教育的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态,那么这种教育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禁锢,因此,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新课标倡导这两类知识的统一。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达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道德水平提高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必然的。在策略上,教师应把着眼点由“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攻。
二、关于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探究结果,探究教学是不成功的。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是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而探究教学中这一过程并未完结,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的策略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由于教材的特殊地位,其中的问题多为陈述性的问题,一般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的作用恰好要在这里体现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
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像,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 “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再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声可以怎样向外传播?”一位教师提出问题采取逆向提问的方法,提出:“哪里不能传声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要深入思考才可能回答,容易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变换角度提问,除了可以反过来问之外,还可以采取变换问题的方法。如,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节课时,由于用速度表示运动快慢的问题,学生很熟悉,一位教师采取了变换问题的方法。提出 “为什么用速度来表示运动快慢呢?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变换的问题,恰是学生疑问之处,也是要解决的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可不可以用其它量表示运动快慢?”这个问题又具有开放性,为下面的探究开了一个好头。
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有趣问题易于引起注意,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生动、有趣,同时还要难度适当。问题过于简单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问题过难又会让他们感觉高不可攀。
要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创设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用“见怪不怪”的生活经验形成问题;用手脑并用的物理实验形成问题;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形成问题;以意料之外的计算结果形成问题;以真实可信的物理史实形成问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形成问题等等。
如,教师在讲声音传播一节课时,以新闻材料入手提出问题:“最近,美国又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武器――声波枪,你们听说过么?”这个问题联系社会问题,又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事,很容易一起他们的兴趣,自然学生也就很快进入教学要引导探究问题之中。
再如,在讲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采取魔术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讲乐音和噪声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由同学用音乐瓶演奏乐曲的活动入手引入探究问题。用乐器演奏学生不新鲜,但用音乐瓶演奏,他们却感觉到很有趣,他们很想知道瓶子里装上水发生这神奇变化的原因,也就为下面探究开了个好头。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实施应具有使问题开放的引导语。如: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如,在“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一节课,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教师首先给出了一春暖花开时节,冰冻河水开始熔化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自然现象是物质有固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接下来,教师问:“关于冰化成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接下来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教师将他们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角度提问的策略。当学生猜想与假设不够开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以上教学策略都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的策略。
如,在讲“乐音与噪声”一节课时,教师在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关系时,可先让学生听男高音和男低音演唱对比,然后再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音叉感受音调高低,然后用自制的哨笛让学生猜想音调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这种猜想是建立在学生对音调高低有了正确认识基础上,通过实际感受来猜想。在此基础上的猜想就是有根据的猜想。相反,另一位教师没有做前期的铺垫而是开始就让学生猜想:锯条振动快慢与音调高低有什么关系?学生此时对音调高低还没有正确认识,学生此时的猜想是无根据的猜想,验证结论也是不可靠的。
再如,“声音产生与传播”一节课,教师讲解真空不能传声问题时,教师没有正面给出问题,而是采取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寻找防御声波抢的任务引入问题。明线是寻找声波抢,暗线是寻找真空不能传声,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声波枪发出的声波正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保护自己呢?现在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先猜想一下,怎样可以防御声波?”这样的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问题本身又很发散,易于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3.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策略
交流探究结果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又极为重要的一环。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发现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观点,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也能加强实证资料与已有学科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表达能力,并加深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探究教学中的交流与科学研究中的交流不同,不要求术语精确,形式规范。它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标对交流环节能力的要求,由低向高循序渐进的要求学生。
如在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节课时,有位教师提出了看看哪一组有更多实验方案说明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这一句
- 上一份资料:2006年南京市中考物理的难度和深度
- 下一份资料:会议报告视频:探究模式的建构及意义(1)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